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企业上云赋能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Author 罗欧,徐恩庆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上云顺势成为了驱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的政策指导下,我国企业上云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国多省市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指导当地传统企业系统上云迁移。但企业上云之路并非坦途一片,面临着诸多问题,亟需行业最佳实践指导,助力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2 企业上云产生背景

2.1 云计算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ISO/IEC标准化组织在2014年发布的《Cloud Computing——Overview and Vocabulary》中第一次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用户只需要很少的管理手段或者与服务商间的交互,便能够快速完成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以及应用等)的扩展和释放。云计算具有按需自助服务、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源池化、快速伸缩和可计量5个主要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云计算发展政策集中出台,从2015年1月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到2017年3月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年)》再到2018年8月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 年)》,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促进我国云计算创新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和推进措施。

在相关政策扶持和引导下,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连年增长。如图1、图2所示,2018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962.8 亿元,增速近40%。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37亿元,较2017 年增长65.2%,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1731 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525 亿元,较2017年增长23.1%,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1172亿元[2]。

图1 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图2 我国私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2.2 云计算升级企业敏态竞争能力
企业上云是适应企业业务快速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目前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企业对于信息化需求的多样化,企业IT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付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等一系列压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企业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和业务发展速度脱节,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云计算可以让企业快速获取可持续、敏捷发展的能力,其弹性和可灵活扩展的能力,可满足企业业务快速上线的需求,提升企业创新速度。同时,新兴技术也在不断推动云计算的变革。例如,在容器快速发展的同时,利用容器搭配容器编排技术,可为轻量化应用提供敏捷部署运行、灵活资源调度、实时服务发现等一系列完整功能,大大提高了规模化容器集群管理的便捷性;利用微服务化整为零的概念,将复杂的IT部署分解成更小、更独立的微服务,可实现从软件、硬件到基础架构朝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的目标;利用DevOps构建工具链,可实现软件产品的敏捷交付。

2.3 云计算助力企业转变协同方式
云计算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协同能力。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未来形势的预判,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而组织制定统一规划,更多企业前期是本着“项目先行,事后调整”的宗旨开展相关IT系统建设工作,导致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IT系统种类繁杂、重复建设、孤立部署、系统间无法兼容互通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数据打通和共享,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系统效率。利用云计算可以集中建设、整合IT资源,同时由于其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IT模式,使企业内部效率提升,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办公、互通互联。同时,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可扩展存储系统等,能够为数据汇聚、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提供支撑。

2.4 云计算驱动企业颠覆创新
传统信息系统架构难以有效支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聚集的特点,为社会经济发展、大众生活带来颠覆影响,众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引发诸多领域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联合的方式来优化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实现企业业务流程改造,自身业务优化、生产效率提升。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目标却很难推进实现,因为传统信息系统架构并不能很好地支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展,这使得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道路存在瓶颈。云计算能够很好地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企业创新。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服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偏好,给企业提供导向性策略,深挖个性化、高价值的产品。同时,云端的大数据处理,可以帮助企业精准捕获和保留客户,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又能助力企业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设计、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协同、智能营销、智能决策、智能客服等多方面的业务创新。

3 企业上云发展现状

3.1 聚焦企业上云的专项政策纷纷出台
企业上云,是驱动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业务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2018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指南》),从实施上云路径、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支撑服务多个层面提出如何推动企业上云的工作要求和实施建议。目前,多省市在《实施指南》的统筹指导下,出台了结合地方特色的企业上云政策,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举措,联合云服务提供商通过财政补贴、优惠折扣等方式鼓励当地企业完成上云迁移[3]。

3.2 企业上云行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
在企业上云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各行业有序开展企业上云转型相关工作,行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

从政务领域来看,政府上云率近年快速提升,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超过其他行业。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超过370 亿元,已实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政务云全覆盖。

从金融领域来看,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稳步推进云计算技术应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超过4成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展应用云计算相关技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金融机构更关注云计算是否满足其业务、安全、政策符合性方面的需求[4]。

从工业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多省市已经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开展了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工作。根据对相关公开资料的整理,截至2017年年底工业云平台在我国各省市的应用率接近4成,同时我国工业云平台企业用户数逐年递增,已从2013年的4万用户增加到2016年的60万用户,年均增长超过146%[5]。

从能源细分行业来看,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上云水平稍高,据相关数据显示,其上云率达到53.7%[6]。随着“智慧能源”“云物大智”等战略的推进,我国电力行业正步入云计算3.0阶段,智能电网、绿色电力以及配套电力大数据平台成为主要发力方向。

3.3 大型企业上云水平较高,中小企业上云需求强烈
纵观全国,上云较早的阵营中多数为大型企业。由于规模大、业务多,大型企业组织机构及其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甚至全球,对业务的实时性和数据的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大型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建设私有云的模式实现上云,以满足对于数据安全性的需求。然而,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的进一步扩张,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使用混合云架构替代单纯公有云或私有云模式,在实现业务灵活互联网化部署的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的需求。与此同时,对于大型企业跨省跨国的业务覆盖范围,云网融合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很好地解决大型企业在不同云模式和业务场景下的互联互通,保证企业网络的灵活、智能和可运维方面的需求。

观之中小企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由于考虑到资金和技术实力现状,中小企业普遍更倾向于使用公有云模式。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其普遍存在的IT技术能力较弱、信息化工作开展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云服务商提供的专业技术支持和安全服务,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传统IT架构下技术、成本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瓶颈。中小企业亟需借助云计算灵活部署、敏捷交付、快速伸缩等特性,帮助其在实现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规避风险。

4 企业上云面临的挑战

在云计算技术发展、行业推动以及政策的引导下,目前企业上云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同时也存在重重难关需要跨越。

4.1 安全风险及对云服务商信任不足导致部分企业“不敢上云”
在云计算的架构下,数据丢失和泄露、服务稳定性等问题备受用户关注。在数据丢失和泄露方面,如果云服务商缺乏对云上数据的安全控制,将导致数据在计算、存储、传输等过程中发生丢失甚至泄露。而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如果缺乏相关数据恢复机制,则会给企业用户带来数据资产的严重损失;在云服务稳定性方面,云服务商可能由于自身管理、网络故障、安全漏洞等原因,导致其云平台发生服务不可用的问题,从而影响云上企业用户的业务系统连续性。

4.2 生产环境复杂导致上云迁移和业务重构难度大
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往往存在生产环境复杂、业务多种多样等现状。在上云进程中,无论是新建一个系统,还是对传统的系统进行改造迁移,一旦事先的研究和准备工作没有做充分,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被推倒重来。迁移上云通常会遇到一些挑战:一是从物理到云环境以及异构混合环境,由于源端和目标端硬件存在差异,源端使用了多种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和应用,架构和应用之间的耦合度错综复杂,导致迁移方案和实施难度大;二是迁移工期长,客户应用厂商支持力度不够,也可能会影响系统性能和稳定性;三是迁移过程中难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加密、完整性以及增量数据的同步,以保障在最小停机时间的前提下迁移持续变化的数据。

4.3 缺乏完善的服务供给机制
目前,从整体云计算产业来看,云服务提供方涉及角色较多,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和最终用户的界限不清晰,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链分工。当前,云服务商解决方案丰富度与各行业的业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匹配度还有一定的落差。云平台服务商等作为主要服务供给方,要联合产业链相关方,共同为上云企业提供完备的咨询、规划、迁移、运维等技术支撑服务。同时,传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应加速向云服务提供方转型,进一步丰富云计算产品的供给,为上云企业提供更多选择。

4.4 云模式下安全保障制度需要变革
对于云计算而言,安全性是企业用户最关心的问题。用户通常由于在云环境下的安全实践经验不足,仍沿用传统的安全方案导致无法适应新模式下的安全需求。安全制度不够完善会导致安全责任界限划分不清晰,尤其是在业务部门对IT决策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果依然着重强调对IT部门的问责,而业务部门没有担责的压力,会产生安全落地难的现象。建议通过安全分级治理,减少成本投入、降低推广难度。

4.5 配套技术的短板影响企业上云高阶需求的实现
通过云计算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展,实现业务的创新是很多企业选择上云的原因。但是,由于其他技术短板、数据集缺失、实际生产环境情况复杂等原因,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短期内难以规模化部署,这也是很多企业对迁移上云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例如,在智能制造部分场景下,由于端侧传感器计算能力不足、网络传输时延大、相关数据集缺失,目前很多所谓“智能制造”仅达到平台部署上云的程度;在智能驾驶场景下,由于网络时延无法保证、实际高速公路情况复杂、其他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目前智能驾驶大多还只能在实验室环境或特定的路测试环境中开展。

5 企业上云路径最佳实践

总体来看,企业上云进程由低到高可分为基础设施上云、业务上云、业务创新3个阶段。

5.1 基础设施上云阶段
企业可在第三方机构或云服务提供商的支持下,对其各类IT 系统的业务类型、使用方式、性能指标、系统关联关系、操作人员权限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对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安全资源的上云需求;企业可在第三方机构或云服务提供商的支持下,参考IT系统梳理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现有IT资源和未来发展目标,从业务发展需求、用户体验需求、各系统平台兼容性、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对自身IT系统的上云可行性进行分析;企业可在第三方机构或云平台服务商的支持下,对上云后的成本进行预估,根据上云前成本,上云后成本可按照使用同等资源量、相当规格的云产品、云服务进行预估,充分评估成本情况。

5.2 业务上云阶段
业务上云阶段首先要确定哪些系统应该上云,各个系统上云的优先级,上云优先级可参考几个原则:对于需新部署的业务系统,且云服务商已有与之相对应的比较成熟的业务,从价值收益的角度建议不分业务类型,首选云服务;对于已有信息化系统,上云后价值效益明显的,也建议尽快上云,尤其像访问流量有突发变化特征或对数据融合处理有较高要求的系统,上云后能够带来明显的效益提升;对于已有信息化系统,按照非核心系统和核心系统的区分确定优先级,先上非核心系统,后上核心系统。

5.3 业务创新阶段
基于云的网络协同效应,原有IT系统所承载的管理思想及业务流程难以适应企业新的业务实践方式,企业逐步重构SaaS应用,并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及创新,以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要。例如,传统OA系统延伸到云端,仍以提升公文流转、审批等业务体验为主,而新一代OA 可以应用于办公人员的外勤考勤、应用于巡检等,工作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在选择重构SaaS应用时,为使业务实现创新颠覆化概率更高,可参考两项原则:具有明显的外部协同杠杆效应的业务,例如供应链管理、精准营销,这类业务有明显的网络效应,所连接的个人、组织越多,带来的协同收益越明显;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关键业务参数采集相对较为完整、业务运行机理和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业务。

6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企业上云的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虽说目前依旧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上云将是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必经之路。相信在相关政策引导以及配套措施的支撑下,将会有更多成熟、优秀的上云方案和典范涌现,发挥示范效应,助推企业深度上云。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 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R], 2018.
[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9年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R], 2019.
[3] 徐恩庆, 张琳琳, 罗欧. 全面推进企业上云 成效评价体系是重要保障[J]. 通信世界, 2019(3):48-49.
[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金融行业云计算技术调查报告[R], 2018.
[5] 中国电子报, 中国信息产业网. 工业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现场会在北京举办, 我国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35.9%[Z/OL]. (2017-04-19)[2020-04-09].http://www.cena.com.cn/industrynews/20170419/86511. html.
[6]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两化融合创新服务联盟. 中国企业上云指数(2017)[R], 2018.



作者简介



 罗 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工程师,主要从事云计算政策监管支撑和云计算重点行业合作及应用研究工作。




 徐恩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副主任,主要从事云计算在重点行业应用研究和政策支撑工作。





论文引用格式:

罗欧,徐恩庆. 关于企业上云赋能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0(5):71-75.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0年第5期



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定位于“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聚焦信息通信领域技术趋势、公共政策、 国家/产业/企业战略,发布前沿研究成果、焦点问题分析、热点政策解读等,推动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引导国家技术战略选择与产业政策制定,搭建产、学、研、用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校  审 | 陈  力、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数据中心:下一波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新基建》专辑



点亮在看共渡难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